三峽民權老街為清朝乾隆年間,福建省泉州府安溪人士,渡海來此屯墾的發跡地,從位於長福街的福安宮,和位於最南側與八張交界處的另外一座土地公祠,三峽民權老街便開始在這兩座土地公祠之間的地帶發展起來,當時的商店市集,為現今的民權街附近一帶及從清水祖師廟側的長福街與民權街交角處開始,往西南方向至三峽溪支流中埔溪為止,一方面是便利上山,開採豐富的山產;另一方面也可就近取水和運輸,山於腹地狹窄,後來便限制了三峽民權老街繼續向南延長發展;三峽民權老街長約260公尺,有100多座古老街屋,已被列為三級古蹟保護,但因缺乏維修,於民國82年解除古蹟指定。



今日的三峽民權老街,只剩一幢幢的紅磚拱廊建築、巴洛克式立面牌樓,寂靜訴說著昔日商業區街屋的繁華,三峽民權老街房子上的刻字代表姓氏、姓名、行業或店號,行業當中以刻有「染」字的染店為最多;而商家的店家匾額框大都刻著堂號、店號或姓氏,是以往商家在做生意時普遍使用的宣傳手法。

由於三峽民權老街上的商家都是以往的有錢人家,所以建築的形式和建材在當時都是一時之選,許多建材都是從外地進口,有些建造師甚至遠從英國請來,因此建築風格十分不同;今日的三峽民權老街仍是古蹟愛好者眼中的寶地。

在此聚集了不少的民藝品店,展示許多古老的農具、傳統童玩、古董、家具等等,還有傳統經營型態的布店、中藥店、雜貨店等老行業,為三峽民權老街巡禮添加一份懷舊氣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薰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